《海盗》第三期

 


滇西北游记(下)
◎ 在混


  6、草莓、葡萄与青梅酒

  不知道是从哪个时候,市场上的水果也开始响应人们对“大”的向往,基因突变,挖掘潜能,造就了一颗颗“魁梧”的身段。草莓即是其中一种。但可惜的是在草莓个体体积得以改观之后,在味道上却不思进取,不进反退,甚至让人怀疑起吃在嘴里的是否是真正的草莓。

  从丽江往香格里拉的路上,转过月亮湾不久,山坡上出现大片大片的植物,导游说这些都是藏民种的草莓。话未说完,就看到沿路有藏民排开一个个小桶,盛着现摘的草莓出售。这些草莓一颗颗鲜亮欲滴,如同充满力量般饱满生动,吸引得几位夫人迫不及待跳下车。如今的水果,不洗就吃简直就是件冒险的事情,何况还是在高原。但还来不及劝,她们已经嚼着草莓开始赞美了,然后还和卖草莓的人以及导游一起,怂恿并最终瓦解了我们的慎重。高原上的草莓可能是长时间暴露在直射阳光中曝晒的缘故,吃完后并没有出现我们担忧的腹患,倒是它略带着阳光味道的甜味,在我们口腔里余“香”不绝,让我们回味无穷。可惜的是此后在香格里拉的几天,到回丽江,到最后回上海,我们虽多次念想却再也没有遇见过。这应该可以算作是此次旅行中最值得回味的美丽艳遇了。

  在明永至飞来寺中间,要经过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村落,当年传教士曾从法国带来葡萄种子及酿制器皿,在这里酿制出了茨中百年甘地葡萄酒。脚下澜沧江流过的峡谷、对面梅里雪山挺拔的雪峰和明永冰川亿万年的冰雪,共同造就了这片世界上风景最美的葡萄园,也护佑了这种叫做“黑珍珠”的葡萄品种世代传承下来。据说“黑珍珠”现在在法国已经绝种,用这种世界顶级酿酒葡萄来酿制的葡萄酒,怎容错过?导游带我们来到一户当地的果农家,这是一座房檐四壁到处是精致雕刻的木制藏式小楼,葡萄酒就放在一个专门放酒的大屋子里,用坛子封着。开了一个坛子,浓郁的葡萄酒香顿时溢满房间,深红的酒浆在不太充足的光线下象一种暗色的琥珀。我老婆对葡萄酒钟爱有加,特别按捺不住,接过主人舀酒的瓢就尝了一口,评价说味道微酸,口感不错。本想多买点带回家去,奈何主人家里没有准备给我们这样的客人的容器,只能用我们的随身水壶罐了一壶。没有带回家来用透明的杯子盛起来慢慢品尝,到现在仍然是她的遗憾。

  青梅酒与葡萄酒,在称谓结构上相似,可是制作工艺上却大相径庭,后者需要繁琐的酿造过程,而前者仅需浸泡即可,虽说制法简单,但在酒精浓度上却毫不逊色。TINA’S客栈餐厅的柜台上,就放着这么一罐有过之而不及的青梅酒,女主人TINA声称此酒46度,言下之意,我们徒步虎跳劳累一天,即便有酒量,饮此酒,也恐难逃醉倒的结果。说到酒量,民间有种不成文的定律,即一个人的酒量是在一次次喝“翻”中战斗成长起来的。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说,在高原之上,更容易“饮少辄醉”确是事实,且还暗藏诱发高原反应的危险。真到那时候,即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恐怕也无力“在乎山水之间”了。慎重起见,我们只好以茨中买的葡萄酒替代,作为佐餐和虎跳徒步归来的庆“生”酒,而这瓶浓烈的青梅酒,回到丽江才开瓶品尝,味道稍嫌酸涩,但酒味醇厚,与丽江10度的青梅酒比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几个人才一杯入口,竟然就微醺起来,看来虎跳中峡客栈那晚没有喝它,确实是个明智的抉择。

  7、未能成行的第3次逛街

  任何一个坚信有付出必有回报的人,在爬完虎跳,拿到TINA’S竹简菜谱的时候,都会大感欣慰,欣的是这份菜单的别致,慰的是这份菜单上陈列的美味中,竟能发现我们已经“阔别”了的城市生活。在虎跳峡谷,用竹简点菜,享用鸡肉三明治,苹果派和醇正的葡萄酒,怎么能不是人生的大享受呢。在丽江,同样可以称作享受的是,找一处安宁的客栈,哪也不去,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书,或者干脆发呆。若是再有闲情逸致,客栈里有可供自由使用的厨房,可以自己动手,作出一顿晚餐。不必做得太好,只要合自己口味,能够免掉去吃那些对你来说已经乏味的当地风味就好。

  不可否认,女人在厨艺上有股子要么不出手,出手必精益求精的执拗劲头。从中甸回到丽江的第2天,3个女人开始蠢蠢欲动。中午H妻先声夺人,干净利落地备下四菜一汤,滋香味美,众口皆调。于是,我老婆和F妻,这对平日不识庖厨方向的姐妹,开始积极筹备晚餐菜谱,并宣称只是讨厌进厨房但是会做饭。不消说,这顿晚餐是不得不吃了(要知道即便是美味,在形势所迫下吃,固然会觉得毫无滋味;但要去吃形势所迫下的“厨子”做出的饭,则完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出人意料。在晚餐上桌之后,我们当初的印象立刻被改观了一半,入口之后又改观了另外一半。为了表达误解她们的歉意,我们就着虎跳峡带回的青梅酒,将桌上满满的八大盘菜一扫而光。之后我们只好带着满腹的肚子,开始了当天晚上的第一次逛街。目的除了购买纪念品以外,还有消食。

  人多不仅力量大,而且口杂,在与纪念品商人讨价还价的你来我往中,我们通常凭借6比1的交锋优势,占据极大的主动,并以团购的幌子来迫使商家就范,卸下他们高悬头顶的砍刀。眼见手上的拎袋渐满,可衣带尚未渐宽,不得已,只好回到客栈,放下战利品,开始了第二轮的逛街。又一直逛到腿酸脚痛,不听使唤,还是没能将我们暴食的肚子消减下去,本想回客栈吃个西瓜补点水份,第三轮再出来去大石桥边喝酒,坐等肚空,但实在是心有余而“腿力”不足了。

  虽然最后那顿晚餐还是没有在疯狂的“徒步”中燃烧掉,但是古城却被我们结结实实走了个遍。众所周知,丽江古城实际上是一条扩大版的商业街,集中了各种旅游纪念品店铺。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是,在这大片貌似古建筑的房屋中,丽江地震的幸存者为数并不多,哪怕是在明清时代楼宇的基础之上,进行后期修缮的也寥寥无几,一种版本甚至传说,真正的丽江古城在1996年已经全部被夷为平地,所谓古城,其实是原址上仿建的新城。好在大多数人都不在乎,对于在乎的人,也不是没有办法,起码在古城的角落里,还能找到一些挂着“历史保护古建筑”铜牌的古意犹浓的小院。丽江的客栈基本上都是仿照这种小院建造的,有一个宽敞的庭院,院子里不仅有厨房,还有供来来往往的过客聊天喝茶的桌椅,这种地方太容易聚集相似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丽江的阳光和空气里,制造深入、透彻的共振,从而觅到新的朋友甚至是一场艳遇。我想在丽江城里众多开客栈和做买卖的外地人,除了赚钱和喜欢这里以外,一定不排除也有这样的理由。诚如陈绮贞在一首歌里所唱:“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并且以歌名点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8、介绍几位素不相识的人

  宣科

  在丽江,和纳西古乐同样蜚声海内的还有宣科的嘴巴。这个自称“77岁中青年”的人,用生动风趣的现代主持语言,共融古乐会浓郁的古典风格(曲目、乐器、服饰),创造出的欢乐氛围,如今已成为丽江的一块招牌。两首乐曲中的间歇,就是他掺杂了多种语言的表演时刻。在诙谐的解释诸如菩萨蛮(野蛮的菩萨)、江上风(一阵风吹过长长的河)等词牌的同时,他还不忘与时俱进,将和谐社会,变成“人人有饭吃(‘和’字拆成‘口’和‘禾’),人人可说话(‘谐’字拆成‘皆’和‘言’)”的社会。与晦涩难懂的古乐相比,相信大多人是冲着他的谈笑自若去的。

  读教会小学,也读四书五经;学钢琴,也研究古乐;二十一年牢狱与名噪全球的一代奇才。他的不紧不慢和娓娓道来可想也与他复杂深厚的生活积淀紧密相关。此外,他还是个擅长经营的人,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将“精神”变“物质”。——不管“杨玉环的男朋友”李隆基对待台下的观众听他创作的礼仪曲《八卦》时,个个脸上还挂着刚才插“科”打诨的笑容怎么想,作为游客,我们还是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里格村摩梭男子

  尽管有关猪槽船来历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总离不开堵着的泉眼、人为的破坏,以及滔滔洪水这样一条基本的故事线索。不管哪一种传说最权威,今天的泸沽湖有这样一泊碧蓝沉静的湖水,似乎还得感谢那些传说人物的贪婪。但贪婪的永远只是传说人物,为我们执浆划船的摩梭小伙,和我们聊起如今村里大凡篝火晚会、划船等方面的收入,都要全村“共产”,实行平均分配——别以为是对洪水记忆的矫枉过正,这仅是母系氏族遗风的一部分而已。

  这个小伙子不乏力量,但却有点腼腆,在湖面上的2个多小时里,他不停的划桨,唯独不愿意当着我们的面唱摩梭情歌,我们也就因此没有问及他有关走婚的夜聚昼离,谈得只是他一年四季的春种秋收。言语之中,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世外桃源般的满足,那溢于言表的描述令我们也跟着沉醉。

  传说中那场洪水的救难工具——猪槽船,是用大杉木凿空制成,长4、5米,宽约1米,形似农家的猪槽,实际坐上去,却和听传说时的美好感受大相径庭,但毕竟是荡漾在广阔清幽的泸沽湖上,周围的蓝色波光还是让我们不由想象,如果能够,何不在湖畔青瓦木楼久居,去享受那些湖上的晨暮黄昏。

  松赞林寺僧侣

  几个僧侣打开宗喀巴殿侧门,在门前站着,不知道在交谈什么,或者只是来门外晒晒午后的太阳。他们身上藏红色的僧袍在炽烈的阳光下有些发亮,背后是虚掩着的同样暗红的大门和灰黄的土墙。没有站多久,其中几个就又回到殿中,只剩下一位独自站在门外,约摸20岁上下,神情悠闲,半眯着眼睛继续享受阳光的照射。不远处有几台相机朝着他的方向,可能在拍摄灰黄的土墙上面鎏金铜瓦的屋顶的金光熠熠和远处山坡上用藏文、汉文书写的大字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规定的修习是先显宗后密宗。初入寺的僧侣要先啃下《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五部大论”,方可修习更加精深的密宗经法。而密宗经法,也往往被僧侣们视作学佛的精华所在。

  小僧侣终于转身进入门内,进入了迂回曲折的回廊和走道之中,进入了精美绚丽的雕饰和壁画之中,继续要付出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苦修。这滋味,可能就如同藏传佛教本身所蕴含的奥秘,对我们局外人是难以领会的。

  刻经文的石刻师

  离他凑得近点,就可以看见他脸上细密的伤疤,这些伤疤都是高原上强劲的风的馈赠。在阳光下,这些伤疤若隐若现的映出微光,在那张严峻的紫黑肤色的脸上,显出一股不协调的生动。他环腿坐在地上,膝侧放着正要雕琢的石板,身旁是一罐罐彩色的颜料。他的手相当粗糙,但是丝毫也不影响它的灵巧。他就是要用这双手,攥着小锤和细钻,在石板上先凿出图案和文字的轮廓,然后再上色,再将它们摆放在阳光下晒干。不用形容他的神情,但是完全不必怀疑,一个心怀信仰的人,在为了信仰工作时的专注。整个雕刻过程中,他只是偶尔抬起头,望一望对面皑皑的梅里雪山,或许还在心里喃喃念了几句经文。

  悬崖边的风很大,他用帽子压住长发,并且在藏袍外面套了一件深色的外套,从后面几乎看不出来这是位藏民——只有外套领口处,看得到里面色彩斑斓的玄机。这让我想到在中甸县城看到的一幕:也许是现代、也许是文明的宽阔大街上,一位身着藏袍的藏民,气宇不凡的骑马经过。这种旁若无人,才能表达这里是他们的家。

  9、伤情报告

  每个人的旅行都有各自不同的乐趣,但若是有人因为渴望吃苦受累而出去旅行,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脑筋有问题。当然,旅行中往往是会有些小小的“磨难”,但那只是与风景伴生的插曲,是在得到之前必须的付出。我们夫妻此次滇西北行程总计十四日,中途与F夫妻、H夫妻结伴同行七天,总结这六人多日不堪高原的身体,计出现以下状况:

  呕吐5人次;

  腹泻4人次;

  流鼻血3人次;

  感冒2人次;

  脱水输液1人次。

  以伤病情况来作为总结和梳理,似乎有点不太恰当,但是付出的辛苦与得到的感受,具有颠扑不破的正比关系,如果你不想在自然的壮美面前望而却步、徒留遗憾,那就趁早丢弃舒适享乐的妄想。

  除了自然的美景,还有一剂良方能安慰旅行中“倍受摧残”的身体,那就是好的旅伴。我们“夫妻团”中的F是我们行程的“总策划”,行事机谨细密,是个特工人才,他的妻子貌似工作狂,在旅行途中工作不说,还随身携带着职场拼杀秘籍。H拥有一副韩国明星的面容,他的贤妻是位有着皇室血统的格格,但却比电视上的任何一位格格都善良可亲,令人惊奇的是还会做一手好菜——如果说好的旅伴能为旅途中平添欢乐,那么两对好的旅伴增添的就不止是快乐而是幸福了。

  曾读过的一篇短文里说道:“幸福的旅行都是相似的”,对此我甚不以为然。尽管旅行中的不幸种种千奇百怪,但这并不能反证幸福的相似。我要说幸福的旅行也各有各的不同,就像本文所记,大都是与行程不甚相关的一些琐事趣事繁事,但从另一角度说,这些,也就是此行我所感受的最大幸福。

  流水补遗

  4/20 合肥——昆明

  遭遇了春城少有的29度高温。

  果真高原的日照时间比较长,晚上7点半我们还在天光大亮的昆明市中心闲逛。

  赶往一条旧巷,寻找老字号的米线福华园。这间公家饭馆晚上8点半下班打烊。

  4/21昆明——丽江

  入住三眼井客栈,了解了三眼井的作用(顺着水的流向,分别是饮水、洗菜、洗衣)。

  大石桥附近品尝纳西风味。天气晴好,从餐馆二楼可以远眺玉龙雪山。

  4/22丽江——泸沽湖

  在泸沽湖清澈的湖水中洗衣。

  宁蒗午餐难以下咽,摩梭风味晚餐同样。

  半夜主人家的狗乱吠。

  4/23泸沽湖——丽江

  与路上结识老驴包猪槽船游湖,包车前往宁蒗,坐班车回到丽江。

  4/24丽江

  白天在客栈院子里晒太阳。没太阳时在古城闲逛。

  晚上听宣科闲扯,听纳西古乐。

  4/25丽江

  与网上约好的北京F夫妻、H夫妻汇合,组成小型夫妻团,包车12座金杯。

  品尝纳西唯一还算可口的风味——象山市场腊排骨火锅。

  4/26丽江——拉什海——碧塔海——中甸

  远眺长江第一湾。

  拉什海的草还未绿,杨树未红。碧塔海天蓝水碧。

  进入藏区,开始感到凉意。晚上吃牦牛火锅。

  4/27中甸——松赞林寺——那帕海——德钦——翻越白茫雪山——梅里雪山飞来寺

  仰观松赞林寺,俯视殉情崖、月亮湾。

  雨季未到,那帕海没有什么水。

  雪中漫漫盘山路。夜宿不能洗澡。

  4/28飞来寺——明永冰川——中甸

  观梅里雪山日出,未见日照金山。

  冰川被尘石蒙蔽,不是纯净的雪白色和冰蓝色。

  4/29中甸——桥头——虎跳峡14KM——中途客栈(HALFWAY)——中峡客栈(TINA’S)

  乱收费的虎跳。美景在路上。

  中途和中峡俩客栈果然名不虚传。

  4/30中峡客栈(TINA’S)——老渡口——大具——牦牛坪——玉龙雪山——丽江

  因未到船夫上班时间,老渡口候船一个多小时。

  到梅里望玉龙,索然乏味。

  5/1丽江

  古城人满为患,躲在客栈自助烹饪。

  5/2丽江——昆明

  逛久别的商场,看电影一场。

  5/3昆明——上海

  回到家中已经半夜,不疲不惫,不困不乏。


| 目录 | 下一页





目录
 

在混,男,不莽撞,不保守。






©《海盗》